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穀先生。
有兩位非常有名的學生,孫臏與龐涓。並著有果穀子十四篇流傳後世。鬼穀子不僅為當時所重,後代許多命理術數家,也號稱師承「鬼穀子」。
鬼穀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學與占蔔之術;秦始皇素聞鬼穀先生之名,曾經派人前往請益有關不死草的來龍去脈。除了深受當代人的景仰之外,後世的兵法家、命相家也多奉他為祖師爺。
戰國時代的有名軍師孫臏與旁涓,以及身配六國相印的蘇秦與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張儀,都是鬼穀先生的得意門生。相傳鬼穀子具有以物蔔筮的能力,當龐涓學成下山時,鬼穀子就叫他采山花一朵來占蔔未來運勢,當時正值六月炎天,山花早已開過,龐涓只采得草花一株,鬼穀子拈花一算,告訴龐涓說:「這花叫做馬兜鈴,一株可開十二朵,而這花見日即凋零。你又采自鬼穀,由此可知,你此行應前往魏國發展,至於榮華富貴,就只有十二年,應該見好就收」。後來龐涓果然成為魏國權傾一時的國師,掌權十二年後,被孫臏軍隊所殺。
捭闔第一
反應第二
內楗第三
抵戲第四
飛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權篇第九
謀篇第十
決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轉丸第十三
卻亂第十四
--------------------------------------------------------------------------------
捭闔第一
奧若稽古聖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故聖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
審定有無,與其虛實,隨其嗜欲以見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反出,反複反忤,必由此矣。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
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
諸言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為小無內,為大無外﹔益損、去就、倍反,皆以陰陽禦其事。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遠終陰,陰極反陽。
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反應第二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複以驗來﹔反以知古,複以知今﹔反以知彼,複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綱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綱也。常持其綱驅之。
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符應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 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內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禦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
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朮,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抵戲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戲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戲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戲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朮用。
天下紛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鼠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牙戲罅。聖人見萌牙戲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飛箝第五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或伺候見澗而箝之,其事用抵戲。
將欲用之於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阻險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以飛箝之辭,鉤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