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
 
無標題文件
 
◆ 我的姻緣為什麼遲遲無法出現?  ◆ 我老婆美不美麗?  ◆ 我的婚姻會幸福嗎?  ◆ 我有當少奶奶的命嗎?  

佛教館>修行方法>佛法的修持
佛法的修持
 
佛法的修持

佛教的修行,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各種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範與精神之修養方法。如戒定慧等三學,正見、正定等八正道,苦集滅道等四諦。此外,佛教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之稱,然其主要者,即上述五乘佛法中所說之修行德目。至於大乘佛教,則以福德、智慧二者為其總綱領。

學佛修行的目的

  首先,我們必須確定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行的曆程

  明了確定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後,接著必須了解修行可能經過的曆程。唐朝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大師,依「華嚴經」來告訴我們學佛成佛必經的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證悟得果。而大、小乘對修行的階位有不同的分判,但都可以分為「五位」來說明。

  小乘五位,即:

  1. 資糧位,又分三位:五停心、別相念(各別觀察四念處)、總相念(總觀察四念處)。
  2. 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未見智火,已得暖相)、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忍位(於四諦法忍可樂修)、世第一位(雖未能證理,而於世間最勝),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
  3. 見道位,指聲聞初果斷三界見惑,見真空之理。
  4. 修道位,指第二、三果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
  5. 無學位,指聲聞第四果阿羅漢,斷盡三界見思惑,真理究竟,無法可學。

  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五位、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為五等,即:< /P>

 

一、資糧位

  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於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系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

 

二、加行位

  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為加行位。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為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又作見道位

  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於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

 

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

  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複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複修習之位。< /SPAN>

 

五、究竟位

  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

 

修持的方法

  一切的佛教修行方法,是可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包含的。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釋迦世尊曾說十六字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戒學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來收攝身口意三業,以便更進一步來「自淨其意」(定學、慧學)。而五戒是消極的斷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於出家眾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成為專門學問,我們在家人初學佛者可不必研究。除了五戒十善外,八關齋戒、菩薩戒也都是四眾弟子所必須修學的。而這些戒律的受持,都必須先依照受戒儀軌來受戒,再進一步深入了解各各戒的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以及開遮持犯等細節,方能持戒清淨。

  定學,即是修學禪定,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其修學方法,依天台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中所雲,正修之前須具足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分為五科,即:

  1. 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2. 訶五欲:訶色、聲、香、味、觸五者。
  3. 棄五蓋:棄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以五法蓋覆心神,使不能發定慧,故稱為蓋。< 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font-size: 12.0pt">
  4. 調五事:調心不沈不浮、身不緩不急、息不澀不滑、眠不節不恣、食不饑不飽。
  5. 行五法:欲(即對此修行有好樂之心)、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摩訶止觀卷四中說:「此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具足此方便,則進入正修行。

  修定方法有多種,例如誦經、持咒、念佛、數息等皆可,但可以歸納為三種「止行」,即:< /P>

 

一、體真止

  乃針對空觀而立。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者,稱為體真止。以其徹達因緣和合諸法空無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緣妄想而證空理;空即是真,故稱為體真止。若達此境地,則發定、開慧眼,能見第一義,成就真諦三昧。

 

二、方便隨緣止

  又作方便止、系緣守境止。乃針對假觀而立。菩薩隨緣曆境,心安於俗諦而不動,稱為方便隨緣止。蓋菩薩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隨緣分別藥病,以教化眾生,並安於俗諦,心不為外境所動。此能開法眼,成就俗諦三昧。

 

三、息二邊分別止

  又作制心止。乃針對中觀而立。指不分別生死與涅盤、有與無等二邊之相。蓋前述之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俗,俱不合於中道。既知真非真,則為空邊寂靜;知俗非俗,則為有邊寂靜,亦即息真俗二邊而止於中諦。若達此境,則發中道定,開佛眼,成就中道三昧。

  以上都是從天台宗針對空、假、中三觀所立之三種止行。若從不同宗派立場而論,則有許多不同修定、修止的方法,在此不多敘。

  慧學,梵語般若,翻譯為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佛法與世間學問、宗教最大的不同,即在此「般若智慧」,因為一般的世間學問或宗教,都沒說「一切法無我」、「緣起性空」。故知:慧學即是修學此「緣起性空」之理,將自己的身心狀態與此空性相應,更進而明了一切萬法無非皆是「無我、空性」。

  修學慧學,經論中常用修「毘婆舍那」、修「觀」來說明。若從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來說,系對於一切的存在,可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即:

 

一、空觀

  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

  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

  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若將三觀配於四教,則空觀屬藏、通二教。

 

  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為無實體,而終歸於空理,此即所謂之析空觀;通教則更進一步,直接體達一切諸法如幻即空,而入於空理,此即體空觀,此觀能斷除三界內所起之見思惑。然此等之空觀偏向於空之一理,故稱「但空觀」;對此而言,別、圓二教之空觀則稱「不但空觀」。但通教於利根、鈍根二者修觀時,有時會令利根者從但空觀而進入不但空觀,如別接通、圓接通即基於此種理由而來。

 

  假觀屬別教之觀法。天台宗將假觀分為二種,即:()生死假,即癡迷眾生之情見。()建立假,即聖者以出世間之智眼所照之見。前記藏、通二教之空觀,從假入空時之假,屬生死假而未達建立假。別教之假觀則為以空入假之觀,於空之上,安立假差別,故為建立假。別教之特質即為觀無量四諦而建立恒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另圓教之假觀與別教之假觀不同之處,即是別教將空、中二觀別視,互不相即,且獨立假觀為對境,能斷塵沙之惑;而圓教則視空、中二觀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為對境,能同時斷除三惑。

 

  中觀屬圓教,為最高無上之觀法。乃融合空、假二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觀中道之理而圓解三諦,稱為「不但中觀」。對此而言,別教之中觀則稱「但中觀」。別教修但中觀者,須先於十住位修空觀以破見思之惑,次於十行位修假觀以破塵沙之惑後,方修中觀(但中觀)以破無明之惑,此時三觀一心,幾同於圓教之不但中觀。

 

結語

  佛教的「修行」,可說為「以佛法道理,來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學佛修行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它值不值得去學?若您認定其價值與意義,是自己所需要的,接著就必須明白修行的方法與修行可能會經曆的過程,以確定修正身口意三業的標准何在,以免盲修瞎練,枉費功夫;或未證未得,卻自以為已證已得,在佛法上,這稱為「增上慢」,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且亦令人惋惜。所以,三無漏學的綱領,是可以用來判斷自己所選擇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確無誤?若不合乎此「無漏」(斷煩惱、我執)的原則,皆非正法矣!

 

轉載自佛陀教育基金會http://www.budaedu.org

 


 

飛黃騰達粉絲團成立囉!
快來給個『讚』加入我們,不定期發佈最新訊息,提供您最有用最詳盡的命理訊息!歡迎與我們互動,留下您的意見喔!
‧ (測字)全部題目只要29點
‧ 超值專區全部題目只要9點
‧ 網友獨享8題好康免費算!
‧ 會員獨享30題免費算!
‧ (雙人)愛情全部題目139點
‧ 我離婚後還有機會再婚嗎?
‧ 我的婚姻中婆媳關係如何?
‧ 我的婚姻會幸福嗎?
‧ 我的老婆年紀可能跟我差多少?

飛黃騰達算命王版權所有 © 2006 Super Gold Ventures Limited.請勿任意轉載
客服信箱:service@superf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