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養生之法可分如下四類:
第一,行氣法。《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十卷中拓片《行氣玉佩銘》是目前僅能見到的反映戰國時期行氣情況的文字(據郭沫若先生的乃證,認為這件玉器是戰初年,約西元前三八○年左右的實物)。
這段銘文,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解釋是:「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這可以說是戰國時期對靜氣功經驗的總結,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氣功已經很流行。
第二,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保健醫療體操。如《莊子.刻意》說:「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成無英注雲:「吹冷呼而吐故,呴暖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懸,類鳥飛空而伸腳。」司馬彪注:「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若鳥之顰呻也。」李頤釋:「導引」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可見是模仿動物動作的呼吸和肢體配合的運動,亦可視為氣功中的動功。莊文提到「導引」這個名稱時,已作為一種傳統的保健常識予以介紹了。可知此法由來已久,並在當時非常流行。《黃帝內經.靈樞》明確地把「導引」作為與按摩、灸、熨、針、藥等並列的一種醫療方法,說明當時已應用「導引」來治療疾病了。《漢書.藝文志》中記有《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步引應即導引),但可惜失傳了。
第三,「虛無恬淡」的養神長生之道。即莊子後學的避免勞形,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守形長生的觀點。
第四,注意飲食起居、情緒變化以及依時令養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雲:「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太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指出「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內經》還指出:「人受氣于穀。」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還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指出過度飲食,過度勞思對身體的危害。
思想情緒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黃帝內經》上說:「喜怒不節,則傷髒。髒傷則病起于陰也。」又說:「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難經》也說:「憂愁思慮則傷心」,「喜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如此論述,《吳氏春秋》等書中也多見。可見這是當時人們普遍的一種認識。
上述導引養生之法初步構成了我國導引養生的體系,秦漢以後雖有不同的增益和改變,但其主要內容仍是在這一時期的基礎上發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