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件
 
無標題文件
 
◆ 我老公會不會有錢?  ◆ 我有當少奶奶的命嗎?  ◆ 散戶有財運但無財庫  ◆ 我的婚姻中婆媳關係如何?  ◆ 我的婚姻容易出現第三者嗎?  
氣功館>基礎認識
 
宋代的氣功導引養生

兩宋時期是我國導引養生術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宋人既注重纂輯和研究前人的導引養生成果,又積極創編強身健體的新功法,故大大豐富了導引養生的體系。這一時期,在儒、釋、道三家相互吸收,彼此融合的趨勢下,道教神仙方術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從服食丹藥,中毒夭亡的事實中逐漸認識了外丹成仙的荒唐。因此,內丹成仙說乘時而起,成為道教煉養術中的顯學。內丹家們強調精、氣、神的修煉,斥外丹為邪術,使內丹煉養之風日盛。同時,各派導引吐納之術也在互相借鑒,互相滲透中發展,從而使導引養生的理論與實踐活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   對前人導引養生資料立纂輯與研究

 

導引養生術經過歷代長期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宋人對此非常重視,採取了積極的纂輯和研究的態度,其中以北宋的《雲笈七簽》、《聖濟總錄》和南宋的《道樞》最為有名。前二者主要以匯輯為主,後表是匯輯兼研討,頗有價值。

 

《雲笈七簽》編于北宋真宗時期。編者張君房,宋真宗景德(一○○四—一○○七)進士,安陸(今屬湖北)人。是書的全部內容均是採擷《大宋天宮寶藏》而成。「雲笈」指道教書箱,「七答」即《道藏》七,全書一二二卷,分七大部分。這七大部分依次排列,始終圍繞著修練成仙的主題。其《序》曰:「習之,可以階雲漢之遊;覽之,可以及天人之際。」可見修煉成仙正是張君房取材和編輯的指導思想。所以,《雲笈七簽》只錄與這個主題有關的最直接的內容,實為《道藏》中有關修煉成仙的主要道經的縮影。

 

按其內容的編次,在導引養生方面最為有價值的是第四部分(卷二九至卷三一)和第五部分(卷三二至卷八六)。第四部分述人生之源、體內諸神、保氣長生法、存思長生法及隱身、變化法等。該部分突出的是從生命奧秘證明人可以成仙。

 

第五部分主要介紹成仙的各種途徑和方法。大致分為「雜修攝」、「說戒」、「七簽雜法」、「存思」、「秘要訣法」、「雜要圖訣法」、「魂神」、「諸家氣法」、「金丹訣」、「金丹」、「金丹部」、「內丹訣法」、「內丹」、「方藥」、「符圖」、「庚申部」和「屍解」等十九類。幾乎彙集了漢魏六朝至北宋初年道教養生的全部內容。

 

這些內容中,除一些具有道教神秘色彩外,大部分均被視為頗有價值的導引養生法。如《養生延命錄》、《服氣療病法》、《導引按摩法》、《攝養枕中方》、《行氣法》、《太清導引養生經》、《甯先生導引養生法》、《彭祖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胎息法》、《按摩法》、《攝生月令》、《沐浴法》、《存思訣》、《叨齒訣》、《六氣訣》、《內丹訣法》等等。尤其輯錄了被認為是已失傳的資料,如華佗《華禽戲》即在《養生延命錄》內,是訖今所見記述五禽戲全套動作最早的數據。這部書的刊行,對促進我國導引養生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聖濟總錄》是北宋政和年間產生的一部醫學巨著。書中除彙集民間經驗良方,內府所藏秘方外,還彙集了不少導引養生功法。作者認為「導引之法,所以行血氣,利關節,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可見這些功法皆為健體祛病而立的。其內容分為導引和服氣兩部分。

 

在導引部分,作者首先列舉了簡便易行的保健功法。如夜半子(夜半靜功)、轉肋舒足、鼓腹淘氣(吐納之法)、導引按蹺、捏目四目此)、摩手熨目、對修常居(兩手按太陽穴)、俯按山源(捏鼻下人中)、營治城郭(按抑兩耳)、擊探天鼓(指擊後腦)、拭摩神庭(摩面)、上朝三元(順手摩發)、下摩生門(手摩肚臍)、櫛頭理髮、運動水土(散步摩肋腎)。其次收錄了太上混元按摩法四十七勢和天竺按摩法十八勢。雖言為按摩法 實則為健身的體操運動。

 

服氣部分,介紹了多種吐納方法,包括六字訣、絕穀行氣、閉氣之法、行五行氣法、十二時食氣法等多種服氣法。宋以前服氣法甚多,作者分門別類地對其功法、效應及注意事項作了說明,使人一目了然。如介紹「服氣法」時,說明法有二,一是「靜定安坐寂然(即坐式),瞑目叩齒,閉口鼓腹,令氣滿口即咽,至九下一息。」二是「正腳臥(即臥式),先叩齒三十六下,吐去濁惡氣」,然後引氣入丹田。同時指出凡服氣「先導引為佳,每日能咽得三五十咽津液,勝服諸藥。」服氣前應注意「飲少暖水」、「勿任情任」、「節減滋味」、「心意坦然」、「不失時節」。其內容明瞭實用,簡單易行。可見作者是以慎重的態度來介紹和推廣這些治病的導引功法的。

 

《道樞》是南宋初曾慥所編的氣功論集。共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其書名源於《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含有道術精要之意。是書不僅彙集了宋以前道教諸家,如鍾離子、天隱子、崇玄子、朝元子、純陽子、純粹子、施真人、孫真人、華陽子等數十人的導引養生理論及功法,而且兼及蘇軾等人的導引之法。

 

其理論,作者是引經據典,詳細敍述了周天、黃庭、太極、火侯、水火、坎離、甲庚等等。關於功法,作者是分列專篇加以介紹的,如坐忘、服氣、練精、呼吸、胎息、調氣、內丹等,同時對所治病症也作了說明。在每篇題下,均用四言四句提示該篇主題。為習者提供了學習的方便。

 

曾慥不是僅僅彙編前人成果,而是以其號「至遊子」為名,對所述內容進行分析、對比和評述。如卷二八《太清養生上篇》把赤松子、甯先生、彭祖、王子喬、葛仙公等諸家之說列在一起,說明不同功法的作法及效應。該卷《太清養生下篇》則為六字訣法專集,詳細講述了六字訣功法及效應。卷三五《眾妙篇》不僅集有陰長生、呂洞賓、施肩吾、蘇子瞻、高象先、司馬子微、李傅等人的功法,而且詳細敍述了作者所習多種功法的體會和認識。內容切實致用,對習功者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二、   內丹說的發展

 

中國隋代始有內丹說,但北宋以前並無講倡內丹之風氣,而始終以外丹為仙道之極。至北宋張伯端《悟真篇》出現以後,道教修仙理論開始專主內丹,斥外丹黃白為旁門邪術,開始了內丹修煉的新階段。

 

張伯瑞(九八七—一○八二)本不是道士,而是一個嗜好道術的儒者。《悟真篇的寫作,旨在使人們「見末而悟本,舍妄而從真。」全書以詩詞形式表示其觀點與方法。他說「休煉三黃(雌黃、雄黃、硫黃)及四神(朱砂、水銀、鉛、硝),若尋眾草更非真。」「時人要識真鉛汞(鉛喻腎,屬水;汞喻心,屬火,或為神氣之喻),不是凡砂及水銀。」指出了煉內丹的原料不是身外之礦物,而是自身中的精氣神。他認為人欲求長生要掌握方法。「先把乾坤為鼎器(幹鼎乃頭部泥丸宮,坤器指腹部丹田),次將烏兔(喻心火與腎水)藥來烹。既驅(指導引)二物(元神與元精)歸黃道(指任督脈),爭得金丹(內丹)不解生。」這首詩概括了煉內丹的途徑。作者認為要取得成功,方法尤為重要。如要掌握「火候」(周天運行時的意念與呼吸的運用)需心意淡泊、保養腎精、依照自然等等。如煉成則「變化無窮」,即內丹煉成,身體生理機能就會發生奇妙變化而健康長壽。

 

內丹思想到南宋時進一步得到發展,如《道樞》諸篇之中多提及內丹的理論與習練方法。「內丹之始,本乎二氣交者也,其凝結在於丹田,變精為汞,汞變為砂,砂變為丹,於是真氣自生,以氣煉氣,氣合神聚,神聚而道成矣。豈外丹之可比乎?」「獨用外藥(外丹),則氣弱神衰,不能留天地之秀仔,返為害矣!」「內丹成,可與天地齊矣。」在這裏曾慥高度肯定了煉內丹對長生的作用。

 

當然在南宋時期道教的其他派別中,內外丹兼修的說法也並未完全絕跡,但值得注意的是煉丹服藥,點化凡軀的方術已退到第二位,不再是「仙道之極」了。

 

三、   簡便易行的導引術

 

隨著儒、釋、道三教合一趨勢的發展,人們對誤人之金丹術、陳舊之方術、成仙之渺茫已有相當的認識,因此促進了導引術勢的革新。除內丹發展外,一些簡單易行、祛病健體的實用功法代替了虛無縹緲、幻妄成仙的方術,使煉養祛病為主的功法發展起來。其傳世之作有陣搏的「二十四勢坐功」、產生於北宋的「八段錦」、蒲虔貫的「小勞術」及曾慥所輯的簡便易行的多種功法。

 

陳搏(八七一—九八九),五代末北宋初名道士,自號扶搖子,通三教之學,多所師法。後唐高興中舉進士不第,便隱武當山九室岩,「因服氣辟谷曆二十餘年」。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

 

陳搏的二十四勢坐功,是依二十四節氣進行的。每一勢分兩部分。其一為身體姿勢及肢體動作,如:迭手按髀,拗頸轉身,左右偏引;握固轉頸,反肘後向;伸頭回頭,左右挽引;正立仰身,兩手上托,左右力舉;雙拳踞地,反首向胃,引作虎視等等。其二為保健法,如叩齒、吐納、嗽咽、咽液,它是在每動完成後做的。在每勢之後均列有所治之病症,如腿、膝、腰、脾氣濕;肺腑蘊滯;腰腎蘊積虛勞;肩背疼痛等等。

 

這套動作是坐式導引功法。其動作簡單,術勢較少,且肢體結合保健功法,針對病症進行活動,這在健身和祛病方面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八投錦」之名始于南宋洪邁的《夷堅乙志》卷九,其文曰: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年),起居郎李似矩「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並稱之為「長生安樂法」。「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可見北宋時期已有「八段錦」。其文雖未詳述當時八段錦的內容,但從「半時起坐,噓吸按摩」看,是一個呼吸加肢體按摩的導引功法。

 

有關動功的八段錦法,最早見於曾慥《道樞》卷三五《眾妙篇》,其訣曰:「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東西單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複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臟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鮮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從內容看,它是一個和中醫理論結合的簡便易行的健身體操。各勢動作均有明確的健身祛病的功效,習者可整套練習,也可選擇練習。因此深受人們的重視。金元時代改編為:1. 仰托一度理三焦;2. 左肝右肺如射雕;3. 東肝單托西通臂;4. 五勞回顧七傷調;5. 遊魚擺尾通心臟;6. 手攀兩足理於腰;7. 次鳴天鼓三十六;8. 兩手掩耳後頭敲。到了清光緒初年,無名氏改編為:1. 兩手托天理三焦;2. 左右開弓似射雕;3. 調理脾胃須單舉;4. 五勞七傷往後瞧;5. 搖頭擺尾去心火;6. 背後七顛百病消;7. 攢拳怒目增氣力;8. 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套功法,一直流傳至今。

 

「小勞術」是宋人蒲虔貫根據前人導引術改編的一套健身功法。蒲少年時體弱多病,遂對養生產生興趣。經多年研究,他感到當時流行的許多養生術「往往拘忌太多,節目太繁,行者難之」。遂提出「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則汙。養生之人,養血脈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勞,頻行不已,然宜稍緩,即是小勞之術也。」

 

他編的「小勞術」是:「兩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法;或雙拳築空;或手臂左右前後輕擺;或頭頂左右顧;或腰胯左右轉,時俯時仰;或兩手相捉,細細捩如洗手法;或兩手掌相摩令熱,掩目摩面。」他指出:此法「事閑隨意為之,各十數過而已。每日頻行,必身輕目明,筋節血脈調暢,飲食易消,無所擁滯,體內少不佳快,為之即解。……此術不擇時節,亦無度數,乘閑便作,而見效且速。」(同上引)

 

蒲虔貫養形而無至大疲的觀點是承襲了東漢華佗「人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的論點。這是符合人體生理變化特點的。這套動作以肢體運動為主,簡單自然,體現了宋代導引術的特點。

 

曾慥的《道樞》輯有多種簡便易行的功法。如:左右伸其臂不息九通;以左右手如托千斤之石,左右互為之;左右手抱左右足不息十二通;踞坐合左右膝,張左右足不息五通;交趺而坐叉左右手著首之上,挽首結下著地不息五通;左右手抱左右膝,著於胸中不息三通;太箕坐,以左右手投左右足;五指自極,低手至地不息十二通;交趺而坐,以左手交叉著首之下,自極不息六通;仰首以手摩其腹,以手持其足,距壁不息十二通;正坐,以左右手交於腎之後;正坐,仰天呼出醉飽之氣;外轉左右足十過,內轉亦如之。這些功法有四勢、八勢、十二勢、十六勢的。每一動功法之後幾乎都有所治病症的說明,可見這些功法的主要目的是健體祛疾。

 

這一時期,導引功法有其共同特點,即注重精煉成套,簡便易行,肢體活動兼保健按摩,主要用於健體祛病。因此可以說是古代導引術的新發展,它對元明清一些簡便實用功法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四、   儒者文士對導引術的研習

 

宋代儒者文士思想活躍,學派眾多,相容佛道之內容,重性命義理,很多人對導引養生術感興趣,並有研習和著述。

 

當時內丹學傳行于儒者文士中,這使靜坐功在此間得到很大發展。兩宋名儒種放、穆修、李之才、邵雍、周敦頤、晁迥、蘇軾、朱熹等人,都曾研修內丹學,有的還得內丹之傳而實地修煉。元初張雨《玄名錄》卷五說:陳搏以《易》學授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陳搏又以《太極圖》授種放,放傳穆修,修傳周敦頤。南宋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混元仙派圖》亦以種放、穆修、李之才為陳搏內丹傳人。《宋元學案》卷十二稱陳搏又得《先天圖》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種放,放以授穆修與僧壽涯。修以《先天圖》授李挺之(之才),挺之以授邵天叟(雍),天叟以授於堯夫。修以《無極圖》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壽涯。」據此可知種放、穆修、李之才、邵雍、周敦頤皆得陳搏系內丹宗之傳。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說:晁迥「初學道于劉海蟾,得練氣服形之法。後學釋氏,嘗以二教相參,終身力行之既老。居昭德坊裏第,又以前為道院,名其所居堂曰『凝寂』,燕坐肅然,雖子弟見有時。」可見他終生不忘修煉。

 

周敦頤得「無極圖」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意,以順要生人,故從上而下。」內丹家探究宇宙生成,是為了究明人生命的本源,找出逆煉歸元而成仙長生之道;周敦頤則從先秦儒家以人倫道德為中心的天人合一論立場出發,取內丹宇宙論,為封建倫理製造哲學根據。黃宗羲說:「周子之學,以誠為本。從寂然不動處握誠之本,故曰主靜立極。本立而道生,千變萬化皆從引出。……靜妙於動,動即是靜,無動無靜,神也,一之至也。千載不傳之秘,固在是也。」後世武術家引周子「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之說,來說明「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進而闡述太極拳是動靜不相離,是千變萬化的。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從養生諸法之中「擇其簡而易行者」為之,「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力百倍。」其方法為:「每日以子時後,披衣坐。面東面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入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出氣,侯出息勻調,即以舌攪唇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咽下,複作前法,閉息內觀,納心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咽下,以氣送下丹田中,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穀有聲,經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息三咽津而止。」靜坐功之後,即「以左右手熟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皆令極熱;仍案捏鼻樑左右五七,梳頭百餘梳,散發臥,熟寢至明。」

 

《蘇沈良方》中還有「養生說」、「續養生論」、「養生偈」、「書辟穀說」、「陽丹訣」等等文章,涉及內丹、胎息、吐納等多種功法。其「龍虎鉛汞說」謂內丹中「龍者,汞也,精也,血也,出於腎而肝臟之,坎之物也;虎也,鉛也,氣也,力也,出於心而肺主之,離之物也。」「坎離變則生,分則死,必然之道也。」可謂識內丹之旨要。

 

當時講理學的大師,不管是道學家還是心學家,沒有不用靜坐內省來教人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道佛思想影響的結果。程頤便一坐就是幾個時辰。朱熹雖然常說「居敬」,實際上也很重視靜坐。他在「滄州精舍」就經常靜坐。他還對人說:「人若逐日無事,有現成飯吃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二年,何患不進。」他一生嚮往內丹之道,曾撰《周易參同契考異》,認為「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並說:「異時每欲學之,而不得其傳,無下手處,不敢輕議。」內丹學對儒學的影響,主要在於它的哲學理論給儒學提供了具有極大啟性的思想資料。但不可否認這種屬氣功類的修煉方法以其治病健身、延年卻老之效吸引了包括儒文士在內的眾多人士去實踐和體會,並對後世之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當然,有些人也並不趨於內丹說。如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對養生則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茹草木,服金石,吸日月之精光」不可取。至於「息慮絕欲,煉精氣,勤吐納,專於內守,以養其神」,雖然「可以全形而卻病」,但也非上策。而應「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此可「盡天年」。

 


 

飛黃騰達粉絲團成立囉!
快來給個『讚』加入我們,不定期發佈最新訊息,提供您最有用最詳盡的命理訊息!歡迎與我們互動,留下您的意見喔!
‧ (測字)全部題目只要29點
‧ 超值專區全部題目只要9點
‧ 網友獨享8題好康免費算!
‧ 會員獨享30題免費算!
‧ (雙人)愛情全部題目139點
‧ 我會有幾個小孩?
‧ 我的老婆年紀可能跟我差多少?
‧ 我的婚姻會幸福嗎?
‧ 我離婚後還有機會再婚嗎?
‧ 我的婚姻中婆媳關係如何?

飛黃騰達算命王版權所有 © 2006 Super Gold Ventures Limited.請勿任意轉載
客服信箱:service@superf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