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祭表示了人與神之間的宗教關係。獻祭行為有三個主要的構成因素:一是獻祭的物件(神),二是獻祭的主體(人),三是獻祭的供品。如果我們要對獻祭行為分類的話,大致可以根據上述的三個方面進行。
獻祭的物件當然隨各種宗教而有不同。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故有靈者皆祭。猶太教奉耶和華為唯一的上帝,於是反對祭別神。我國傳統宗教的核心是尊天、敬祖、拜鬼神。相信天神干預人事;鬼神掌管日月風雨,治理山川;祖宗父母為生命之本,死後靈魂不滅。為此,必須向天地、鬼神、祖宗表示敬拜之情,借以求福,免災,報本,於是乃有獻祭之禮。據此,祭祀大別為祭天地、祭鬼神、祭祖宗三類。
《禮記》根據古人獻祭的物件,把祭祀之典分為五種:天地、社稷、山川、五祀、祖先。歷代的情況雖有變化,但大體相同。《大清會典》的祭統分為三等十八項:
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榖、雩祀、太廟、社稷為大祀:
日、月、前代帝王、先師孔子、先農先蠶、天神、地祇、太歲為中祀;
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祀為群祀。
其中,祭天地神明屬於宗教性祭祀,祭先師聖賢屬於社會性紀念活動,祭祖宗則介於二者之間,屬半宗教性、半紀念性活動。
在階級社會中人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和等級。因此,人的獻祭活動也受制於他所屬的社會等級,從而有所不同。我國古代禮儀對此有具體的規定。表現出嚴格的階級性。《禮記‧王制》的規定是:
天子祭大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禮記‧祭法》規定更具體一些: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天子可祭祀百神,行七種祭祀。諸侯、大夫、庶人遞減。庶士庶人僅是一家之主,只可以祭祀戶神或灶神了。
當然,上述規定,是就舉行正式的祭祀典禮而言,民間自發性的獻祭活動並不完全受此局限。至於其他的國家和民族的宗教獻祭活動由於歷史傳統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點,難以簡單歸類。
祭祀必獻祭品於神。祭品和人際關係中的禮品是一樣性質的東西,禮品有大有小,供品亦有輕有種。一般情況是視神聖物件之等級和祈求者個人的社會身份而定。祭品有獻牲的、也有不獻牲的。我國古代對此有分別:無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加牲亦有等級,分為太牢和少牢。太牢具有三種牲:牛、羊、豬。少牢則只具兩牲:羊、豬。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上,差不多都有過以人為犧牲的情況。人祭是最隆重的獻祭品。據我國古籍,春秋時代,尚有宋襄公殺鄫于次睢之社,華元殺楚使以釁鼓的記載。直至解放前夕,我國雲南的佤族仍有獵人頭以祭穀鬼的陋習。古代墨西哥特別盛行人祭。據統計,每年在廟宇中殺人祭神者一般數達二千五百人,其中有一年竟達十萬人之多。據印度的《百段焚書》記,古印度的祭典,其初原以人為祭,其靈魂逃走而入于馬中,更以馬為犧牲;其靈魂逃走而入于牛,再入於羊、野羊,而進入土地之中,從土地生出米麥,從此以後,用米麥代人為牲。這段記載反映了獻祭之供品的發展過程。按基督教義聖餐禮中的麥面餅和酒,乃是耶穌的肉和血。據宗教學者的分析,這顯然是原始時代行人祭之後分食犧牲的遺風。
宗教學者就祈禱詞的目的。內容和祈禱行為的表現形式,把祈禱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祈求。求神賜福,實現祈求者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欲求。
(2) 懺悔。向神承認自己有罪,藉以表示對神的堅定信仰,並求得神的寬恕和賜福。據《論語》,孔子生病時,子路請禱於上天。孔子說:「獲罪於天、天所禱也。」子路所說的「禱」當是以懺悔己罪為內容的祈禱。不過,孔子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如果開罪於上天,祈禱也無用,悔之也晚了。
猶太教和基督教都強調懺悔的意義,認為是個人得救的第一步。按佛教教規,僧侶每月應有兩次在佛陀和僧眾面前公開承認自己的罪過。
(3) 代禱。祈禱可以由個人進行,也可以由別人代為進行,是為代禱。代禱在原始宗教和各種宗教中都存在。原始人可以為家庭、氏族和部落的其他成員代禱,這反映了原始群體中的團結意識。古印度《梨俱吠陀》的讚歌裏,父親為他的所有後裔(家族)向火神阿耆尼懇求,猶太人的領袖摩西經常為猶太人祈求上帝寬恕,耶穌在釘在十字架上還代為行刑的劊子手向上帝祈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都不曉得。」(《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第三十四節)。基督教神學家據此把耶穌的代禱說成是救世主的使命,從而是有神聖意義的。後來基督教的殉道者(如第一個有記載可查的殉道者聖司提反)在殉難時也重複耶穌那句「代禱詞」。
(4) 禮拜或崇拜。宗教神學家一般把禮拜或崇拜說成是最高尚的禱告形式,因為崇拜最充分地表現了人對神的敬畏感。原始人在超自然力量瑪納和塔布之前往往畏懼得發抖。在其他宗教的崇拜性祈禱中,信眾對神往往表現出依賴和順從的感情。信仰者念誦禱詞,高唱讚歌,兩臂高舉,撫摸或親吻聖物,深深鞠躬,甚至五體投地。再作這些崇拜動作時還不時發出表示敬畏、驚奇或歡樂的喊叫聲。如「哈斯」(希伯來);「呼」(伊斯蘭);「斯瓦哈」(印度教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以伊斯蘭教的崇拜為例。
伊斯蘭教禮拜儀式規定禮拜者先說「真主至大」,同時兩手高舉,然後嚴肅而立,如僕見主,且先注視地上,兩手交於臍下,然後誦讀《古蘭經》第一章:(《法諦海》):
奉至仁至詞的真主之名
一切讚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報應日的主,我們只崇拜你,求你佑助,求你引導我們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譴怒的路,也不是迷誤者的路。
這種禮拜儀式和祝禱詞,其基本精神即在於表現和加強穆斯林對真主的敬畏之感和崇拜之情。
(5) 與神合一的祈禱。各種宗教神氣主義派別一般都強調通過崇拜性祈禱與神交通。在祈禱中獲得與神直接會話以至與神合一的神秘經驗。按照十六世紀西班牙阿維拉的神秘主義者聖特麗莎的說法,祈禱的精准是獨自與心愛的神經常談話,與神保持親密的友誼。神秘主義者在祈禱中與神合一的體驗,從科學的心理學看來,實質上不過是神志專注於神所產生出來的心理幻覺。祈禱行為本身是宗教神秘感的體現,但它又可反過來加深宗教感受和宗教體驗的神秘性。各種宗教,特別是神秘主義者教派之所以著重強調祈禱在宗教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其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