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邦節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阿拉伯語“爾迪古爾邦”的意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回族將宰牲節視為小節,因此將宰牲節稱為“小爾迪”。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後70天舉行,即希吉來歷12月10日。此節日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
四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易卜拉欣,為了感謝真主的恩賜(老來得子),常常宰牛、羊和駱駝獻祭。
一天夜晚,易蔔拉欣夢見真主,真主命他宰殺自己的獨子易司瑪儀獻祭。夢醒後,易蔔拉欣反復考慮。
當夜,易蔔拉欣又夢見真主,真主繼續命他宰殺自己的獨子易司瑪儀獻祭。夢醒後,易蔔拉欣終於認識到這是真主的啟示,決定第二天宰子獻祭。
當易卜拉欣和獨子易司瑪儀遵命執行時,安拉又遣大天仙哲布拉伊牽一隻羊趕至現場,命易蔔拉欣以宰羊代替獻子。
從此古阿拉伯人便形成每年宰牲獻祭的風俗。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于希吉來歷2年,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獻祭的這一天即希吉來歷12月10日定為“古爾邦節”,是“朝聖”的最後一天。節日期間,每家都應該宰一隻羊,或數家合宰一頭牛或駱駝。
節前,伊斯蘭民族打掃庭院,製作節日食品,如油香、饊子等各種油炸果子。
節日拂曉人們起床沐浴,燃香。然後衣冠嚴整地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去時還在沿途誦經贊主。穆斯林們齊集清真寺後,由阿匐或教長率領步入禮拜大殿,會禮時面向聖地麥加方向鞠躬、叩拜,阿匐宣講“瓦爾茲”(教義),最後,大家相互拜會道薩拉姆。
會禮畢,有的遊墳掃墓,誦經祈禱,緬懷先人;有的如維吾爾族還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有的如牧區的哈薩克族則進行叼羊、賽馬、摔跤、姑娘追等活動;悉行宰牲儀式:凡家境好一點的都要宰一隻羊,有的還宰牛或駱駝。所宰牲畜必須頭角端正、體竅完整、健壯,沒有任何缺陷。經挑選的宰牲若是幼畜,羊羔一般須滿二歲,牛犢、駱駝羔一般須滿三歲。宰牲時其主人必須在場,並由阿訇念“清真言”。所宰之肉分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親友鄰居,招待客人;一份濟貧施捨。如今隨著生活的普遍提高,“施捨”趨於淡化,但是,對來家裏拜年的客人,仍然熱情款待,端出大塊的清燉羊肉請客人吃。
宰牲典禮結束後,開始訪親問友,饋贈油香,主人按照傳統禮節,擺出宴席,同食牛羊肉、糕點和瓜果等。
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寺裏敲“納格拉”(維吾爾族打擊樂器),吹嗩呐,唱跳舞。過節時,人閃還互相登門賀節,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族人增強社會聯繫,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