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777年的《西域聞見錄》曰:現在的努魯斯節是這些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之前的古老化石節日,相當於漢族傳統節日的春節。
哈薩克、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和塔塔爾族,把農曆春分那天(陽曆三月二十二日前後)作為新年開始的元旦和傳統春節即努魯斯節。
這一天晝夜相等,被看作為“交歲”的一天,因而稱作“努魯斯”或“那吾熱孜”,前者為維吾爾語,後者為哈薩克語,均有辭舊迎新之意。
從這一天開始,哈薩克族即將開始搬遷牧場,從事新的一輪畜牧生產,辭去舊歲,迎來新春。
這個節日標誌著新的一年的到來。為了歡度節日,家家戶戶在節前都清掃屋內外,修整棚圈,準備過節食品。哈薩克族節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麥、麵粉、乳酪、鹽、肉等做的粥狀的“那吾熱孜飯”,還有儲存冬肉,如馬肥腸、馬脖子,馬肋條灌腸,馬碎肉灌腸,馬盆骨包肉等。
過節時,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裝,走家串戶,互相拜年。哈薩克拜年時,賓主互相擁抱,吃“納吾熱孜飯”,唱“納吾熱孜歌”。歌的曲調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自編,內容多為祝願鄉親們在新的一年裏,老幼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吉祥話,如下麵的歌詞:
“春天來臨,人間有了繁榮;春雨飄灑,人間五穀豐登。窮漢也樂無窮。如今是母雞孵出小雞的日子,心頭的憂鬱也無影無蹤。大家歡聚,盡情盡興,把疲憊和憂傷,都遺忘乾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