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元之前,印度教和佛教就已經傳入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它有30 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馬來族,占全國人口的62%;其次是華族,即中國移民,占全國人口的29%;第三是印度系的各族,即從印度來的移民,如泰米爾族、齊提族等,占總人口的8%,約有100萬,他們主要信仰印度教。
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民族,雖然它現在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古代卻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據考證,15世紀以前,馬來族還主要信仰印度教和佛教。15世紀初,他們在麻六甲建立了馬來王朝,由於馬來王朝的支持和鼓勵,馬來族才逐漸放棄印度教和佛教,改信伊斯蘭教。因此,馬來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含有印度文化的強烈色彩。另外,在家庭制度、婚禮、醫藥、戲劇舞蹈等方面也有許多印度文化的古老形式。
馬來西亞的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是印度移民。早在西元前,這些印度人就已移居馬來西亞並帶來了印度文化。西元初期,他們在這裏建立了幾個印度式的封建王國,這個時期是南印度泰米爾人大量移居馬來西亞的時候。英國殖民者統治馬來半島以後,他們從印度南方招募了大批的泰米爾人,來這裏充當勞工。這些泰米爾勞工和以前的泰米爾移民,構成了今天的泰米爾族。齊提族,是指移居馬來西亞的印度雅利安人。“齊提”(Cheti)一詞,出自梵文,其意是指貸款商人。據史籍記載,最早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他們原屬雅利安人種。在人數上他們比泰米爾人少,但是大多數都經營貸款生意,所以當地人都叫他們為“齊提”。後來,人們就把信奉印度教的雅利安人稱為“齊提族”。
泰米爾族和齊提族都信奉印度教。他們對神靈特別虔誠,凡是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都集資修建一座印度教神廟,作為日常朝拜神靈和節日集會的神聖場所。這裏的印度教徒十分注重宗教節日,其主要節日有大寶森節、屠妖節和踏火節。每逢節日,他們皆熱烈慶祝,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盛大,都是其他民族的節日難以比擬的。在大寶森節,信徒們都紛紛走出家門,送濕婆大神出遊,並舉行扶占謝恩儀式。屠妖節是印度教徒歡慶黑天大神消滅惡魔,並迎接幸運女神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都湧到神廟中,向黑天大神頂禮膜拜,並設宴迎接幸運女神。
踏火節時,人們舉行隆重的踏火典禮,每個人都要赤腳走過火坑,以表示對瑪裏安曼女神的崇敬。
新加坡是馬來半島南端的一個島國,原屬馬來西亞的一部分,1965年獨立。該國75%以上的人口是華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15%的人是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6.5%的人是印度移民,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移民主要是泰米爾人,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移居這裏。英國人佔領新加坡後,為了開拓這塊新殖民地,從南印度販運了大批泰米爾人到新加坡充當勞工,開闢種植園,從事城市建築、城市衛生等繁重苦役。
現在,新加坡的印度教徒大約有13萬人。在這裏,共有神廟31座,其中最古老的有兩座:一座是1843年建造的室利. 摩裏亞曼寺,一座是1859年建的檀底樓特波尼寺。主要組織是印度教諮詢會、印度教佈施基金會和羅摩克裏希那傳教會等。印度教諮詢會成立於1917年,是一個行政組織,主要職能是督促政府關心印度裔的宗教、生活習俗和各種涉及到印度裔公共福利的事務。印度教佈施基金會是根據1968年的印度教徒佈施法案而建立的,主要負責管理各大印度教寺院,以及佈施財產的分配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