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西元前6世紀,即佛陀時代,印度教就已經傳到尼泊爾。當時,居住在吠舍離(今屬北印度比哈爾邦邦)的李查維人(漢譯佛經中譯為離車、利車、離車毗等),被摩揭陀國阿舍世王打敗,逃到尼泊爾,在尼泊爾建立了李查維王朝。李查維人把他們所信仰的印度教也帶到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的國王們,多數崇信濕婆神,也有少數推崇毗濕奴神。在當時的尼泊爾,既有印度教信仰,又有佛教信仰,二教並行不悖。
西元8世紀,尼泊爾國王把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羅大師請到尼泊爾,大力宣講印度教,並排斥佛教,故使印度教有一個較大的發展。14世紀,馬拉王朝著名的國王賈耶斯提蒂. 馬拉(1382—1422)極力推廣印度教,他使種姓制度在尼泊爾確定下來。此後,馬拉王朝的歷代國王都尊崇印度教,不斷地修建神廟,迎請印度的婆羅門擔任神廟祭司,供奉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神,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影響逐步超過佛教。13世紀穆斯林統治印度以後,大批的印度王公和婆羅門為了逃避伊斯蘭教的迫害而湧入尼泊爾,也使印度教在尼泊爾的勢力擴大。到了18世紀,印度教在尼泊爾已佔據主導地位。
現在,印度教是尼泊爾的國教,全國人口的89.5%都信奉此教,約有信徒1600多萬人。其次是佛教,有5.7%人信仰。印度教徒遍佈於尼泊爾各地,主要集中於西部和南部的谷地,而佛教徒則多在山區。
首都加德滿都寺廟林立,到處可見,據說有大小寺廟2500多個,印度教神廟是主要的,也有少數是佛教的。加德滿都附近,有兩座最著名的印度教神廟。一座名為帕蘇帕底寺,位於加德滿都東北2英里處,此寺供奉濕婆大神。寺院的主體建築為塔式,四周有許多小寺環抱,濕婆神的愛獸——神牛南吉的高大塑像與群寺並立,十分雄偉壯觀。這裏的香火非常旺盛,每年都有大批國內外的印度教信徒來此朝聖。另一座名為章古納拉揚寺,位於加德滿都以東8英里,該寺供奉毗濕奴大神,寺中的神像雕塑得精美絕倫,故而遠近聞名。
尼泊爾的印度教徒對神靈十分虔誠。每家每戶的大堂上皆供奉神像,他們每天都要向神祈禱多次,而且嚴格規定不敬神者不能進食。不分大人小孩,不論在家裏還是在廟中,都必須空腹敬神,否則就是對神靈的不誠。尼泊爾的印度教徒特別尊崇黃牛,這裏的風俗跟印度略有不同,印度的印度教徒更為尊崇白色的母牛。在尼泊爾,黃牛被視為神,黃色的母牛被尊稱為母親。黃牛不僅受到人們的尊崇,而且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規定對黃牛不許殺、不許食,否則就會受到拘留、罰款和刑事處分等。在農村,一律不許用黃牛拉車、耕地,只用于放生行善。
另外,尼泊爾的印度教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即崇拜“童女神”。尼泊爾語稱此為“古瑪利黛維”,“古瑪利”意為童女,“黛維”意為女神。尼泊爾全國共有三位童女神,分別供奉在加德滿都市、帕坦市和波格德布林市。她們都是從尼瓦爾族沙迦種姓中挑選出來的童貞女孩,大約三歲時就被列入族譜,七歲時被選中。選童女神的條件非常嚴格,要求她們必須是五官端正、牙齒整齊、皮膚潔淨、性格溫柔而勇敢。入選後,要從家裏接至廟中,有專人侍奉和培養。每年只在因陀羅節那一天,這些活女神被抬出來巡遊市區,與信徒們見面;平時,她們被關在廟中,只有當善男信女前來求神問卜時,才在廟內樓上的視窗中突然一現。在每年的因陀羅節,女神頭頂鑲滿珠寶的金冠、頸戴蛇狀的金鏈、身穿金褸紅衣、周身金光閃耀,她們坐在轎中,行進在大街上,受到成千上萬崇信者的朝拜。但是,一旦長大,青春期來臨後,她們就被送至家中,不再在廟中出現。據說,這種崇拜女神的風俗早在古代就開始流行,一直延續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