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與印度隔海相望,兩者最近之處只隔35公里。這種地理位置則決定斯里蘭卡的歷史文化必然受到印度的強烈影響。
大約在西元前500年左右,印度的雅利安人就渡海來到斯里蘭卡島定居,並與當地的維達人逐漸融合,形成了以後的僧伽羅族。伴隨著印度移民,印度教也傳入這裏,當時的斯里蘭卡既流行印度教,又有土著民族的多神崇拜。西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著名國王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來島上傳播佛教,受到僧伽羅王的支持,此後僧伽羅人才逐漸接受佛教。另外,西元前3世紀左右,信仰印度教的泰米爾族人開始從南印度向斯里蘭卡島的北部移民,又一次把印度教帶入島上。後來,泰米爾人大量湧入,他們主要居住在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從此,印度教也就在此紮下根來。 斯里蘭卡有兩大民族:一個是僧伽羅族,主要居住在南部,信仰佛教;一個是泰米爾族,主要在北部,信仰印度教。由於信仰和風俗的差異,兩大民族的矛盾和爭鬥經常不斷。
現今,斯里蘭卡主要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居民中67%信奉佛教,大多數是僧伽羅族人;16%信奉印度教,大多數是泰米爾族人,約有250萬。印度教徒主要分兩大派:一個是濕婆派,勢力較大;一個是毗濕奴派,勢力較小。
在斯里蘭卡的印度教徒中,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但是,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差異,這裏的種姓觀念與印度的種姓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在斯里蘭卡,種姓主要是以職業、土地佔有數量和所在的地區來劃分。婆羅門種姓的人數在這裏並不多,而且也不掌握政治經濟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占統治地位的是瓦拉拉種姓(即土地佔有者),其次是卡拉亞爾種姓和穆庫亞爾種姓,地位最低的是不可接觸者。不可接觸者在泰米爾人中約占四分之一,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受到歧視和壓迫,處於社會的最底層。19世紀末,一個名為“濕婆傳道會”的組織成立,他們反對種姓制度,提出不可接觸者應當同其他種姓一樣,也可進入印度教神廟朝拜。此後,不可接觸者還成立了“全錫蘭少數泰米爾人大會”、“全錫蘭印度教大會”等組織,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與高級種姓展開鬥爭。一些不願忍受種姓壓迫而改信佛教的不可接觸者,建立了“全錫蘭泰米爾佛教徒聯合會”,也加入到反種姓鬥爭的行列。1949年12月,切爾瓦那亞卡姆創立了聯邦黨,它是泰米爾印度教徒的主要政黨之一。該党的領導層雖然都是高級種姓,但是他們卻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取消不可接觸制和種姓歧視。
令人感興趣的是,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早在西元前5世紀印度雅利安人移居島上,就帶來了種姓觀念,後來他們與當地達維人融合,形成僧伽羅族,故而僧伽羅族很早就流行種姓制度。起初,僧伽羅人的種姓制與印度的種姓制基本相同,也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到了17—18 世紀,他們基本形成了一套與印度完全不同的種姓體系。在僧伽羅人的種姓體系中,原來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已下降到附屬的位置,刹帝利種姓也基本消失了;而吠舍種姓則上升為最高種姓,在僧伽羅語中稱之為“瞿維種姓”,即農民種姓;從事各種手工業的首陀羅種姓,也不再稱之為首陀羅,而是以他們的具體職業作為其種姓的稱呼,如漢娜利(裁縫種姓)、杜羅伐(釀酒者種姓)、赫納(洗衣工種姓)、帕尼基(理髮匠種姓)等。無論在政治和經濟上,瞿維種姓都佔有絕對優勢,而且人數也最多。在今天,種姓制度仍然在僧伽羅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各個政黨的領袖和政府首腦幾乎都出身於高級種姓——瞿維種姓,參加競選的政治領導人能否取勝,種姓地位往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應當指出,佛教是反對種姓制度的,印度教的許多低級種姓者因不滿種姓歧視而改信佛教。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雖然信仰佛教,但也實行種姓制度——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社會文化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是有其深遠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