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在歷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早在西元初,隨著印度與印尼之間的商貿往來,印度教就傳到這裏,並得到很大的發展。印尼歷史上三個最古老的王國,即3—6世紀的古泰王國(在今天的加里曼丹)、4—6世紀的多羅摩王國(在今天爪哇島茂物附近)和訶陵王國(在今天爪哇),都是印度人所建,皆奉印度教為國教。古泰和多羅摩王國遺留下來的碑文使用的都是印度梵語,文字是缽羅婆字母,石碑上刻有笈多王朝時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如濕婆神、象頭神、神牛等,碑文上有國王賜予婆羅門黃金、土地的記載。 西元414年,我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取經歸來,途經耶婆提國(今爪哇)時,他看到那裏的居民崇信印度教。他在《法顯傳》裏寫道:當地“外道婆羅門盛行,佛法不足言”。
7世紀,在蘇門答臘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主要信仰佛教,並且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婆羅浮屠佛塔。但是,就是在這裏,也流行著印度教的信仰,一些人曾把印度教經典《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譯成爪哇散文,從而成為印尼最早的散文。
9世紀,爪哇地區信奉印度教的勢力再度興起。在爪哇中部建立的馬打蘭王國,有四位國王崇信濕婆教。其中一個國王,在巴蘭巴南建築了一群供奉濕婆的神廟,歷時數十年,約有250座神廟,是印尼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寺廟群 。這些建築物氣勢宏偉、工藝精良、其工程和藝術價值,都不下於婆羅浮屠。
13世紀末,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印尼,到14世紀中期,已盛行於印尼各群島。從那時起,印度教和佛教的影響逐漸衰落。
現在,印尼87%的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只有居住在巴厘島和龍目島上的巴厘人信奉印度教,另有在爪哇島上的兩個少數民族信奉印度教與佛教的混合宗教,總數約200多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