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祖師共十代。第一代祖師那納克是錫克教創始人﹐生於拉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那納克村)﹐屬剎帝利種姓﹐早年曾從事商業並在拉哈爾政府當過小官吏。他創立了錫克教後﹐為了宣揚其信仰曾周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宣傳(見彩圖 錫克教始祖那納克 )。第二代祖師安格德創造了旁遮普語的古魯穆奇字母﹐著有那納克的傳記。第三代祖師阿馬爾‧達斯為了加強對教徒的管理和傳教活動﹐把教徒分歸22個教區﹐教區設教區長。教區長收受教徒納貢﹐莫臥兒帝國分封給教徒的領地﹐也為教區所佔。因而導師的特權逐漸擴大﹐而成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祖師羅姆‧達斯反對歧視婦女﹐為教徒的婚禮創作了婚歌﹐並沿襲至今。羅姆‧達斯在世時指定其幼子阿爾瓊為繼承人﹐是為第五代祖師。此後﹐祖師遂成世襲制。阿爾瓊把錫克教教區組織改為行政機構﹐並開始向教徒征收租稅。這一時期﹐還在阿木利則建立了金寺﹐作為行政管理中心﹐並成為該教的著名聖地。第六代祖師哈爾‧戈賓德更將該教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組織。他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腰佩雙劍﹐象徵宗教和世俗的雙重權力。此後經歷七祖哈爾‧拉伊﹑八祖哈爾‧克里香﹑九祖得格‧巴哈都爾﹐至十祖戈賓德‧辛格時﹐教徒中佔多數的已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反對教內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戈賓德‧辛格不得不進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導師)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轉交給教徒的集體組織──錫克教社團。為同正統印度教劃清界限﹐他規定錫克教徒成年時必須舉行特殊的洗禮──劍禮﹐即用雙鋒劍攪勻的水灑身。經過劍禮後﹐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嗣後﹐又形成了一種叫做“五K”(五種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為K)的習俗﹐即蓄長髮﹑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男子婚前要集體居住﹐以全副精力練習刀劍武功。在戈賓德‧辛格的領導下﹐錫克教軍隊多次打敗莫臥兒帝國和印度教土邦的聯軍。最後戈賓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後﹐錫克教的著名軍事和宗教領袖是班達和蘭季特‧辛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