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分宗分派,實始于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方仙道。興起于戰國時期燕齊沿海一帶,乃是從事方技、追求長生成仙的一種“學術”流派,是道教教義及方術的來源之一,並非道教本身,故不屬道教之宗派。繼方仙道而起的黃老道,是秦漢時代社會上的“學術”流派。東漢末黃老道雖已崇尊黃帝、老子,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畢竟尚未形成為道教故只能說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說是道教的一種道派、繼黃老道之後興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漢末便已消亡。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為聯繫紐帶的教團組織,以後便成為正統道教。其後雖有金丹、符籙、經法以及茅山、龍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這只是從事的道術有所差異,還並不是道教教團組織的裂變。故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據歷史記載,道教分立宗派,
實始于宋元之間。
張道陵之孫張魯,原居漢中,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移居江西貴溪龍虎山,“五斗米道”遂在江南一帶流傳,為道教龍虎山宗之肇始。到東晉末,“天師道”代替了“五斗米道”的名稱。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來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五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