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燕京寺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它不僅是北京城內現存曆史最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煜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據《元一統志》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降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元元年( 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複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 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增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 /SPAN> 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憫忠寺被毀,但不久即奉詔修複,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 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禦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之上。傳說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 法源寺在曆史上就是一座古剎。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北上,就曾囚居在這裏。元至元二十六年(<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bidi-font-size: 12.0pt">1289年),宋遺臣謝朮得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拿身亡。 清代的法源寺以其花木見勝,譽滿京都。寺內種植的牡丹達百餘種,每當花開時,萬紫千紅,十分豔麗。寺內的前庭後院都種植了丁香,這裏的丁香,號稱」香雪海」,芬芳濃鬱,極負盛名。每歲春季花開,寺僧必備素齋,邀集文人名士賞花。 至今,寺內的名貴樹木花草仍十分茂密,前院有唐松矗立,鍾鼓樓前宋柏相伴。藏經閣前的銀束有幾百年的曆史,樹冠如蓋,枝繁葉茂,蔭蔽半院。寺內翠竹、松柏掩映,菊花夾道,丁香滿院,文官果、爪槐、海棠、古槐等鬱鬱蔥蔥,把整座寺廟點綴得格外幽雅、清靜。 法源寺問地面積67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鍾鼓樓和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廣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來曆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 走進山門,左右兩側分別聳立著鍾樓和鼓樓。前邊是雄偉的天王殿,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制作的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 /SPAN>1.1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的樣子。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兩側是明代銅鑄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 大雄寶殿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曆時二年,至今仍十分雄偉莊嚴,氣勢非凡。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制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2米,加上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相莊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在北京寺廟中屢少見。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 /SPAN>1.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兩表石柱礎,作卷葉蓮瓣,估計是唐初建寺時原物,它的花紋與廟中業經佚失的唐開元十四年(726年)石幢而保存了幢座的花紋是極相近的,其石質也不是一般北京附近所產的白石。 憫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稱觀音殿。台基高1米多,周圍護以磚欄,殿堂建於台上。此殿結構獨持,外牆以十二柱為架,室內以十二柱支撐,式樣與故宮禦花園萬春亭相同。這裏保存著法源寺的曆代石刻、經幢等,以唐《萬垢淨光寶塔頌》、《憫忠寺藏舍利記》、《承進為薦福禪師造陀羅尼經幢》,遼代的《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最為珍貴。殿外山牆還嵌有清代翁方複制的唐」雲麾將軍碑」殘柱基,另有《法源八詠》及《心經》等碑刻,是研究佛學和法源寺曆史的重要資料。< /SPAN> 憫忠台院中還有一具石雕香爐,雕鏤精致,刀法細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憫忠台後面的殿堂叫淨業堂。堂銪一巨大石缽,雙層石座,周圍雕著海水花紋和山龍、海馬及八寶等形象,雕刻極為精美,可與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媲美。淨業堂內供奉著一尊明代銅制的巨制毗盧佛像,高及屋頂(4.58米),其三層:下層為千葉蓮瓣巨座,每一瓣上鏤一佛像;中層為四方佛,面向東、西、南、北;最上層為毗盧佛。整座佛像古樸、精美。 大悲壇是一座佛教文物宮殿。這裏陳列著曆代佛像、石刻及藝術珍品,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時代的陶佛座像,有東吳時代的陶魂瓶,有北齊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佛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珍貴文物。另外還有不少各國贈送的經像文物。< /SPAN> 最後的殿堂是藏經閣,大殿全部用青磚鋪地,閣上供奉著三大士像,為木胎幹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藝術精品。閣內珍藏著明、清時期所刻藏經。1980年5月,日本國寶鑒真大師像到中國巡展時,曾在這裏供奉了7天,有16萬信徒和群眾前來瞻仰、觀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座千年古剎得到政府的保護,多次撥款進行了維修。1956年,中國佛學院在這裏成立。1963年,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會議也在這裏召開。1980年,國家再次撥款修複寺廟,並創辨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成為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font-size: 12.0pt"> 中國佛學院是以培養僧才為目標的中國高等佛教學校,1956年在法源寺創辨,第一任院長是喜饒嘉措大師。當時沒本科、專修兩科,來自全國各地寺廟的<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font-size: 12.0pt">100名學僧在這裏學習。1961年設研究部。1962年又開辨藏語班,招收了來自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等省(區)的學僧。到1966年停辨時,已增養畢業生410人,他們現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廟中擔任住持和寺廟管理工作,少數從事佛學研究。1980年,中國佛學院恢複招生,設2年制專修科1班,1982年設本科2班,後恢複研究班,招生的對象是高中畢業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當時間的出家經曆、信仰堅定、律儀端正、品學兼優、愛國愛教的青年僧人,年齡限於20至28周歲。本科生學制四年,主要學習佛教傳業課,如基礎佛學、中印佛教史和諸宗學說等,另外也學習古文、史學、中西哲學、外語、時政及課誦、坐譂等。到1992年底,畢業生為238人。中國佛學院以」教書育人,學修並重,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教學的指導方針,培養學僧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並具有較目的佛學造詣和大學本科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水平,使學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體、美等各方面全原發展,適應國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學術研究人才,寺廟管理人才及海外聯誼和國際佛學交流人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現任中國佛學院院長,傳印法師任常務副院長。 1996年10月21日,中國佛教界隆重舉行中國佛學院建院四十周年慶祝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趙樸初居士出席慶祝大會,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德洙、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會祝賀。國務委員兼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兼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趙樸初、葉小文等分別為中國學院四十周年題詞。 司馬義.艾買提的題詞是:」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培養有文化素養和宗教造詣的佛學人才。」趙樸初的題是:」教學相長,精進無強」。力行覺道,四十曰強。」葉小文的題詞是:」發心求正學,忘己濟群生,紹隆佛種;愛國必愛教,不離世間法,龍象輩同。」<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font-size: 12.0pt"> 今天的法源寺不僅是佛教活動場所,也是僧才培養基地,它還以豐富的佛教藝術珍品吸弗著一批批中外信徒香客。<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