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洞,因位於棲賢穀口,又稱棲賢寺,距台懷鎮約十裏。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勢十分險峻。傳說觀音洞的岩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清涼山志》載:「洞有滴泉,味甘。」遊人視之為「聖水」。古詩贊道:「足躡雲梯上翠巔,畫樓飛閣接雲天。殷勤瞻禮圓通相,一滴甘泉熱惱蠲。」就是對觀音洞的真實寫照。 觀音洞寺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階。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畫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畫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中段旁壁築有七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牆壁與石壁之間十分貼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間一段牆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六位一組的佛家生活畫,或坐於石上,或騎虎,或騎鹿,或趺坐修行,或頭枕經書而臥,富有情趣。< /SPAN> 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裏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觀音為八臂十一面,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和黃教祖師宗喀巴。大殿後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這就是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障」。觀音洞即因此命名。右洞幹燥,小可容身。傳說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於此坐靜。六世達賴法名倉央嘉措,系藏南門隅之宇松地方人。1683年,生於農民家庭。1697年,第巴桑結嘉措選下倉央嘉措為六世達賴的靈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薩,事先拜五世班禪羅桑益喜(1663—1737年)為師,剃發受戒,並取法名為羅桑仁欽倉央嘉措。10月25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在與拉藏汗的政爭中被拉藏汗之妃殺死。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另委隆素為第巴,代替了桑結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大帝報告桑結嘉措「謀反」的經過,並奏報桑結嘉措所立的倉央嘉措不是真達賴靈童,平日耽於酒色,不守清規,請予「廢立」。康熙帝命侍郎赫壽等人來藏進行「安撫」,並敕封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賜金印一顆。倉央嘉措「詔執獻京師」。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據說行至青海海濱逝世,時年24歲。關於倉央嘉措的下落,曆來說法不一。《西藏民族政教史》載:「嗣因藏王桑結嘉措與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結嘉措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解辦理,拉藏汗複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如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大師乃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無邊。「另據藏文十三世達賴傳所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時,曾親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坐靜的寺廟。」但,西藏人民卻一直認為倉央嘉措是死在青海海濱的。 觀音洞中部岩畔的香積小佛殿,又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坐靜所。十三世達喇嘛法名土登嘉措,拉薩東南部達布地區郎敦村人。生於< /SPAN>1876年5月5日,1879年6月13日坐床。1907年11月27日,由禮部給達賴降旨,邀請達賴赴山西五台山朝佛。11月29日,達賴從塔爾寺起程,1908年正月初五,達賴一行到達太原,受到當地政府的盛大歡迎。此時五台山劄薩和五台山各廟宇的大喇嘛都先到這裏,歡迎達賴。正月十二日,達賴離開太原,18日到達五台山麓,五台縣官、五台山劄薩、大喇嘛等人,在山門前歡迎,向達賴獻哈達、曼劄,切按照西藏禮節。達賴進入五台山寺廟區時,全寺僧眾列隊歡迎。達賴在五台山又照例給全體僧眾講經說法、放頭,並派人給五台山各寺廟熬茶、放布施。據說十三世達賴就曾在觀音洞坐靜。< /SPAN> 由於以上原因,觀音洞成了在蒙藏地區極有影響的喇嘛廟,很多少數民族信徒朝拜五台山,必到此處,以一禮達賴喇嘛坐靜處。< /SPAN>
|